眼前的苟且?还是诗与远方?

  张楠楠        2020-12-16        1185

高晓松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苟且是什么?是现实中的自己。诗与远方是什么?是理想中的生活。

美好的生活总是让人们憧憬没有烦恼没有喧嚣没有名利,没有枯燥。只是,那样的生活真的存在么?那只是当我们厌倦眼前的生活时,给自己疲惫的灵魂休息放松的美好愿望。

张玉滚用窄窄的扁担挑起了山里儿童的求学的渴望,他放弃了走出大山的机会,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尝尽了酸甜苦辣。窄窄的扁担是张玉滚“眼前的苟且”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就是他的诗与远方。肩挑背扛,他为孩子们负重前行,艰难困苦,岁月斑驳,镌刻在张玉滚的皱纹上。

诗与远方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坚守,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敬业。张玉滚用一颗质朴的心,俯首甘为孺子牛,默默守护着黑虎庙小学,守护着孩子们的未来。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民族兴。

张玉滚的诗与远方是孩子们的求学路,作为高校讲师,我们的诗与远方是什么呢?

望着教室里一双双求学的眼睛,我们应该专心致志还是敷衍了事?从内省深处讲,每一位都想要专心致志的去教授每一堂课,但是又是什么造成了高校“重论文轻教学”的风气呢?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许,这是每一位教师的初心。但是随着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指标越来越高尤其是科研任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重,不仅与职称评定挂钩,且普遍存在负向考核这种繁重的科研压力下如何兼顾教学质量,不得不成为每一位高校教师重新考量的问题

梁莹她凭借着“出色的科研能力”成为优秀的科研人员,但她却敷衍本科教学,导致员工都不想上她的课最终成为一个师德不端的“骗子”什么让梁莹对教学不屑?她就是抓住了现有学术考核制度的漏洞,重科研而轻教学。梁莹“言传身教”是典型的反面教材,所以被世人诟病。

一边是教书育人的理想,一边是评价体系的重担。科研重担是我们“眼前苟且”,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诗与远方”。科研成果对职称评定固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教书育人却是要需要长期默默的付出,孰轻孰重?是选择“眼前苟且”,还是选择“诗与远方”?

习近平主席说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对于高校教师亦是如此。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高校教师,更应当扎扎实实立足于教学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不能只有眼前的“苟且”,最重要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这才是我们应当选择的“诗与远方”。

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的垂着她的绿荫!”教师是一片绿叶,托起了花和果。面对青春昂扬的学子,他们是未来,是希望,把我们的知识传递给他们,能让他们拥抱更广袤的世界。

世界很大,我们很小,我们举手投足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员工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仍记得我的老师们,他们有的严厉,有的风趣,但他们都实实在在的教学,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是我的榜样。

当我们年华老去,看到自己的员工在世界各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再扪心自问我们对得起教师这份职业么我们选择的是眼前的苟且还是诗与远方?也许那时才会找到答案。

(供稿人 劳晓东)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